leo 发布的文章

前两天发现手机上最近的照片明明备份上传到了群晖里,可是Photo Station中却没有。
研究了半天才发现,前段时间手机上把照片格式改成了HEIF(小米系统中的.heic格式),群晖不支持。
在想办法转换成普通JPG格式的照片时,遇到问题了:能搜索到的几个工具都有问题,照片比较多,线上工具不好用,隐私也是问题;其他几个工具转换过来丢失exif信息。
唯一一个完美转换的工具HEIF-Utility转换27张照片后闪退,分组转换也不行。
没办法,准备上Photoshop、GIMP之类的大杀器,结果电脑上的Photoshop CC版本估计太老,连heic原图都打不开,更不用说转换了。

最后,还是gimp出场,完美打开,完美转换,但缺只能一张一张地手动转换。
搜索了一圈,发现youtube上一个视频教gimp如何批量转换照片的,打开看了3秒,就明白了,它是介绍一个叫bimp的gimp插件,这个插件可以批量转换。
下载安装,打开gimp,打开插件,选择更改格式及压缩,选择输出格式,添加原图及目标文件夹,开始完美转换。

Snipaste_2020-10-20_22-48-54.png

Snipaste_2020-10-20_22-47-52.png

Snipaste_2020-10-20_22-48-25.png

Snipaste_2020-10-20_22-48-54.png

之前6.2.1升级时出现问题,一直未敢升级。
后来看到那是云上这篇帖子,犹豫了几天,今晚终于拔下数据盘,按照作者的方法直升6.2.3,成功了,Mark。

我的情况跟上面有些不同,我先把硬盘拔了,防止数据丢失,然后直接就大起胆子在 6.2.1 平台下,将事先下载好的 25423.pat手动升级。系统重启,系统直接就升级成功(很意外),硬盘插回,个别原安装好的套件可能需要调整一下参数,然后就可以完全正常地使用了。

唯一需要注意的是:作者升级的时候用的是25423.pat,但这个群晖网站上已经找不到了,最新的是25426.pat,下载下来手动更新了。

Snipaste_2020-10-14_22-21-50.png


2020-10-15更新:
按上述方法更新后,Jellyfin无法硬解转码,ssh查看/dev/dri/renderD128没了,说明显卡驱动丢失。
需要按上述帖子中引用的原文中所述,更新引导程序。

6.2.3引导地址:
https://funr.lanzous.com/ibsk83a
密码:gygv

2020-10-16更新:
直接升级至25426 - update 2 成功。

前两天给树莓派4安装了Raspberry OS和Kodi。
但Raspberry OS官方源里的Kodi版本太旧,只能安装第三方的18.7版本。第三方源的速度慢不说,版本也不是最新的18.8。
无意间看到Archlinux ARM对树莓派4有支持,官方源里的Kodi版本也是最新的,果断换过来,并设置了5GHz AP,记录一下。

安装Archlinux ARM

官方文档在这里,其中:

    wget http://os.archlinuxarm.org/os/ArchLinuxARM-rpi-2-latest.tar.gz

这行是从官方源下载安装包,也可以换成从国内源下载,我使用了清华的源,速度快得多。

    wget https://mirrors.tuna.tsinghua.edu.cn/archlinuxarm/os/ArchLinuxARM-rpi-4-latest.tar.gz

系统设置

更改源为清华镜像源,加快下载速度。
编辑 /etc/pacman.d/mirrorlist,在文件的最顶端添加:

    Server = https://mirrors.tuna.tsinghua.edu.cn/archlinuxarm/$arch/$repo

系统更新

    sudo pacman -Syu

安装设置Kodi

安装Kodi

    sudo pacman -S kodi

会提示有多个包,选择raspberry pi 4的包。
设置自动启动

    sudo systemctl enable kodi

但因为图形驱动等设置问题,这个时候是启动不了的。搜索一番,找到了文章1文章2两个解决办法。
新建/etc/X11/Xwrapper.conf文件,内容

    allowed_users=anybody
    needs_root_rights=yes

新建kodi用户

    usermod -a -G tty,input kodi

编辑/boot/config.txt,修改GPU缓存数量,增加图像驱动语句

    gpu_mem=128
    dtoverlay=vc4-fkms-v3d

重启之后可以发现kodi已经可以自动启动了。
但我这里kodi显示没铺满,还要按树莓派4的官方设置手册去编辑/boot/config.txt增加设置语句,我用的是

    disable_overscan=0
    overscan_left=-48
    overscan_right=-48
    overscan_top=-48
    overscan_bottom=-48

再重启就OK了。

设置5GHz AP

我设置的是网桥AP,由路由器分配ip,无线终端和树莓派以太网在同一网段里。
主要还是参考树莓派4的官方文档,但网桥的设置方法不一样,按官方文档设置会导致无网络,无法ssh访问,这时候就要在树莓派上插键盘改回来,应该按Archlinux的wiki设置。
安装hostapd

    sudo pacman -S hostapd
    sudo systemctl enable hostapd

设置网桥
新增/etc/systemd/network/br0.netdev,内容

    [NetDev]
    Name=br0
    Kind=bridge

新增/etc/systemd/network/br0-member-eth0.network,内容

    [Match]
    Name=eth0

    [Network]
    Bridge=br0

新增/etc/systemd/network/br0.network,内容

    [Match]
    Name=br0
    
    [Network]
    DHCP=ipv4

删除原有的eth0.network,避免冲突。

    sudo mv /etc/systemd/network/eth0.network ~

修改dhcpd设置,编辑/etc/dhcpcd.conf
在头部增加

    denyinterfaces wlan0 eth0

在尾部增加

    interface br0

设置AP,编辑/etc/hostapd/hostapd.conf,内容

    country_code=US
    interface=wlan0
    bridge=br0
    ssid=NameOfNetwork
    hw_mode=a
    channel=44
    macaddr_acl=0
    auth_algs=1
    ignore_broadcast_ssid=0
    wpa=2
    wpa_passphrase=AardvarkBadgerHedgehog
    wpa_key_mgmt=WPA-PSK
    wpa_pairwise=TKIP
    rsn_pairwise=CCMP

其中:
ssid和wpa_passphrase分别是AP名称和密码,根据实际需要修改;
hw_mode和channel分别是频段和频道,可以按标准修改,上文中的设置是5GHz频段的44频道(5220MHz)。

最后重启生效。

1. 树莓派安装Kodi

Kodi最新版第三方源:

sudo curl -sSL http://pipplware.pplware.pt/pipplware/key.asc | apt-key add -
sudo echo 'deb http://pipplware.pplware.pt/pipplware/dists/buster/main/binary /' > /etc/apt/sources.list.d/kodi.list

自启配置:

sudo tee -a /lib/systemd/system/kodi.service <<_EOF_
[Unit]
Description = Kodi Media Center
After = remote-fs.target network-online.target
Wants = network-online.target

[Service]
User = pi
Group = pi
Type = simple
ExecStart = /usr/bin/kodi-standalone
Restart = on-abort
RestartSec = 5

[Install]
WantedBy = multi-user.target
_EOF_

2. 树莓派AP官方文档,设置桥接接入点路由接入点

参考链接:
https://www.itgeeker.net/raspberry-pi-how-to-install-kodi-version-18-6-and-optimization-suggestion-for-raspberry-pi-4b/